闻道金陵龙虎盘

——2012“出版转型与发展趋势”暑期学校助推出版转型

 

蔡玉沛 丛挺 方日金*

 

 

传播技术与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在出版产业面临转型之际,出版从业者与研究者也走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岔路口。尽管探索出版的未来之路带有些许迷茫与困惑,行业发展的重担落到出版人的肩头,这是义不容辞的使命,也是数字时代的征召。2012年8月下旬,在南京大学召开的首届教育部“出版转型与发展趋势”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体现了对出版人这种使命的担当与时代的面对。

这次暑期学校的全部71名学员由青年教师、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组成,他们分别来自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等院校。授课教师都是来自学界、业界和政界的学者专家和领导,如美国佩斯大学教授练小川与中国出版集团前总裁聂震宁以及江苏省新闻出版局的陆幸生处长等,他们都属于各自领域中的权威代表。超强的师资队伍,使得本次暑期学校自始至终保持着高度的学术性和启发性,加上课程设置的严谨、务实、前卫,优秀师资与教学安排相得益彰,在十几天的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每位学子都感悟颇多,满载而归。

暑期学校的课程安排充实而丰富。有北京大学教授肖东发和南京大学教授张志强对出版史和学科史进行系统梳理,有韬奋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聂震宁与武汉大学教授方卿对中国出版转型与产业政策现状进行分析,也有淡江大学教授邱炯友和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魏裕昌对台湾出版政策与数字出版现状进行的介绍,还有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教授哈根霍夫与美国佩斯大学教授练小川分别对国外数字出版现状的极具启发性的研究。

不难看出,老师们为此做了精心的准备,将自己的思考与科研成果精心地讲授出来。计划内的讲授内容以及师生互动就已足见老师们的功力,更可怕的是老师们各个思想体系和问题角度之外所关联、牵涉和引发的界面与因子太多,在学生中持续地震荡着涟漪,促发着风暴。

同学们是来听课的,更是来受启发的,加上老师们的精心准备和活跃发挥,使得每堂课都成了教学相长的深化,每次讨论都成了新锐启迪的养成。十天的酷暑,十天的认真,十天草船与东风,首届出版暑期学校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和作用:

1. 抓住了时机——勇立潮头

正值出版命运众说纷纭,恐惧与狂妄喋喋不休之时,能冷静地在酷暑下的南京大学和躁动的社会思潮中梳理思想,从头道来,实属责任之堪,战略之瞩,储备之轫,发展之当。这次教学实践之所以能构成,没有对出版的责任和热爱是办不起来的,没有对出版走向的把握和勇气也是办不起来的。十天的教学效果证明,这次短短的集训做到了总结规律,探索路径,拓展视野,储备人才,不仅开了出版界暑期学校之先,也迈好了播撒种子、启动发展、吹响号角的第一步。

2. 了解了现有的产业局面——多重转型

正如第一天课程中聂震宁先生所提到的,出版业所经历的是一次多重转型,包括产业转型、集团化转型、技术转型与阅读转型。鉴于上述转型之间的相互嵌套与内生关系,出版业所面临最根本的变革必然来自于技术转型,由此引发的诸多转型过程中的攻防立破关系会非常的复杂和混乱。越是这个时候,学习与进取就越成为鉴别婴儿和洗澡水的有力武器,而不是巧言利令,躲闪自欺,尊重技术发展节奏和产业发展规律是唯一现实的利益选择及研究取向。

3. 触碰了问题:出版商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在哪里——提高技艺,加强服务

在数字化时代,出版商已经今非昔比,实际上已经被更换或升级了概念,已经是被要求具备更高水准的服务商了,这里的更高水准主要说的是技术。所以,新形势下的出版商的出路只有提高技艺和加强服务这么一个方向。在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出版市场中,每个企业的优势与劣势都将被放大,只有严格遵循新的“产业生态系统”规律,建立起符合这一生态系统要求的产品和服务,最终才能为市场所接受。因此,技术上要精益求精,查缺补漏,不断进取,服务上要放下身段儿,恪守本分,居安思危,体贴入微。

4. 引发了思考——技术形态决定服务形态,服务形态完善技术形态

有来自传统出版业界的老师感叹道,与来自盛大等那些互联网企业的从业人员交流,总感觉别人思路转得快。这是真实的现象,一个长期缺乏退出机制的“产业”,一种长期以行政代替法律的“产业管理方式”,一个长期处于产权边界不清、产权关系不明的“市场主体”,与一个正常行业相比所遇到某些不适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技术形态作为服务形态的承载基础,始终是后者的自变量因子,而产业的服务形态始终作为其因变量而存在。因此,我们认为,服务形态的转变不仅不应该是痛苦的和被动的,反而应该是自然的和欣然的,希望这样的思考对于技术转型基础上的多重转型之难有所助益,有所减负。

5. 提高了要求,给予了方向——加强元数据库建设,进入文化元素的深加工时代

出版转型是一个需要顶层设计的大事,但不能由此忽略了底层进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建往往由微观起始。练小川教授在课程中提到的元数据与可扩展标记语言看似是两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其实更牵涉到战略层面的转型。现阶段,数字出版要做或者说能做什么,简单讲,就是要深加工、重管理、广开源。按照设想,如果今后出版商能够按照文化传播的理想形态来对内容进行切分打散标记,我们就将进入到一个数字化的世界,开始用数字化的语言来讲话,我们自然而然也就需要借助元数据来进行我们系统的内容管理,在此基础上发挥元数据的营销功能,告诉用户我在哪里。元数据库基础上的信息重新组合和深度加工是出版业技术与服务共振的赢利点。

此次课程设置还特别强化了海外研究和国际化交流。来自台湾的学者让学员们对台湾的出版现状有了初步了解,结合海峡两岸情况,在华文出版方面引发了诸多思考;德国教授的课程依托扎实的数据分析,拷问出版商的生存空间,在其看似可被替代的生存边缘找到物极必反的曙光;尤其是本期暑期学校的举办与第八届海峡两岸华文出版论坛时间上嵌套在一起,高密集度的论文交流和思想碰撞更让这种拷问与点拨得到强化和提升。

紧凑的课程安排和对金陵刻经处、康轩出版等实地参访,让学员与老师之间建立了一种良好的互动模式,在诸多教学环节上都触碰到了数字出版的深层思考和出版转型的沙盘推演,对学员起到了很好的培育和启迪作用。这些培育和启迪在学员心中生根和成长,造就了出版转型和数字化探索很需要的理性思辨环境,这种环境很能助推产业实践的系统升级。

暑期学校这种形式是通才教育的典型模式,其特点是视野宽,精度深,信息量大,牵涉面广。这样的学习就像是读了一本综合性的好书,给了我们了解出版产业历史的底气,熟悉了现在出版产业所处的界外环境,看清了出版主流的时代发展方向,在学习中我们无形中已经在转型;又像上了一列集结号的特别快车,使得这次暑期学校期间近百人的结缘,是力量,是境界,是明天!首届出版产业的暑期学校的全体参与师生必将参与到出版产业时代演进的洪流中去,并能起到良好的建设作用。

闻道金陵龙虎盘,还同谢眺望长安。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蔡玉沛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丛挺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方日金

  最后修改于 2013-01-01 10:25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